分類
最新消息

2024-2025年度幼兒班取錄名單

2024-2025年度幼兒班取錄名單現已公佈,家長可點選網頁內的「入學申請」> 「2024-2025年度幼兒班取錄名單」查閱,謝謝!

分類
家長園地

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-Hant/image-photo/upset-parent-little-boy-sitting-on-1427400476

撰文: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

 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

在現今的社會,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,確實不容易。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,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,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,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,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,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。很多時候,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,因而變得愈加焦急,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。

那麼,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,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?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:

1.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

父母也是人,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。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,在於提醒自己,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。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,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。反之,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。

2. 善用資源,紓緩壓力

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,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,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。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、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、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。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,暫時紓緩壓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-Hant/image-photo/asian-women-talking-home-1954789321

3. 轉念,反思

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,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。有時候,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。父母的自我價值、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,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。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,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,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,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。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。

因此,父母愛孩子,也得要先愛自己。只有父母健康快樂,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

愈頑劣的小朋友 內心愈脆弱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-Hant/image-photo/little-boy-looks-camera-makes-funny-1587228664

撰文:家庭動力輔導心理學家 莫黛琳

有一本很著名的繪本叫「小毛惹麻煩」,書中的主角小毛經常做錯事和惹麻煩。他每一次闖禍,總會大聲地說:「不關我的事」、「不是我的錯」、「是意外」或「是xxx的錯」等。

在現實生活中,有一位叫尚潔的小朋友來筆者的輔導室接受遊戲治療,他的個性很像小毛。對於班主任和他父母而言,尚潔是一位「推卸責任,不肯認錯」的小朋友。

在我們開始遊戲治療一段時間後,有一次,他在遊戲室玩一輛救護車,一不小心,把救護車上的閃燈弄破了。在我還沒有說任何話以前,尚潔便發揮他一貫的作風,很大聲地說:「不關我的事!」和「不是我弄破的!」。隔了一會兒,筆者慢慢地和他說:「當玩具玩得久,亦會破損的。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的時候,有時候也會不小心弄破玩具的。你看看,這裡有一個箱子,專門收集破爛了的玩具,好讓不捨得它們的小朋友們,慢慢地和它們說再見。如果你想,可以把救護車放進去。」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-Hant/image-photo/boy-broke-toy-broken-wheel-car-1094639624

尚潔一語不發,低頭安靜地玩其他車輛。過了好一會兒,他突然以一把我從來沒有聽到過,十分細弱的聲音,自言自語地說:「如果是訓導主任,一定不會這樣講了……如果是校長,也一定不會這樣講了。如果是媽媽……」「剛才 ……是我……不小心……」尚潔的聲音像蚊子一樣細弱。

一個剛才聲音這麼響亮,突然間變得這麼脆弱的小朋友,說明了甚麼呢?

其實他的聲音是拿來掩蓋內心的恐懼、不安、挫敗感和低落的自我形象。因為尚潔已經認定自己是一個壞小孩,然而,就算他知道自己不對,卻無力為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,因為他既害怕,也承受不了來自別人的譴責。所謂「崩口人忌崩口碗」,他為了維護他僅有的尊嚴,先下手為強,作出奮力維護自己的反擊,但結果惹來更多的懲罰和責罵,導致更低落的自我形象,陷入一個惡性循環。

愈是表面頑劣的小朋友,往往內心愈是脆弱。說到底,尚潔和小毛一樣,只是希望在他犯錯以後,媽媽依然會抱抱他說:「媽媽愛你!」有了這一分的接納,孩子能夠重拾勇氣,真誠地說一聲「對不起」,為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上責任。難怪,小毛系列的書一直深受孩子的歡迎呢!

作為家長,學會怎樣對事不對人,接納孩子的本身和偏差行為立界限,亦是一門藝術。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

一家人意見不一好常見 如何維繫一個家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happy-family-making-home-sign-on-141767203

撰文: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

如果要維繫家庭的良好及親密關係,要有三方面因素,包括計劃家庭、溝通家庭及同理心家庭。無論是個人、團體和社會,都需要有計劃,這些計劃應包括有方向、目標、行動及解決困難的方法等。同樣,每一個家庭都需要有本身的家庭計劃,最簡單來說,如何計劃置業、儲蓄、旅遊及生育子女,都需要清楚計劃及行動。而在傾談這些計劃的過程中,需要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參考,也是大家的共識,以致大家能透過共同努力,製造一個美滿家庭。

有了計劃,我們努力去實踐及落實,在實踐過程中,需要有良好的溝通。一個家庭內,成員之間總會有不同意見,亦總是會有紛爭,如果這些不同意見及紛爭未能解決,將會變成家庭糾紛及衝突,這樣推行家庭計劃都不能達致目標。

而解決成員之間的紛爭及矛盾,最有效的方法是溝通。人與人之間,國與國之間,面對矛盾及衝突,會有兩個解決方法,一就是鬥爭,打倒對手,贏得勝利;二就是溝通,互相協商,互諒互讓,共同尋求出路及解決方法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ttractive-young-asian-adult-couple-looking-455918281

筆者認為第二種,以溝通去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理想的,而在家庭,有甚麼問題不能解決呢?只要大家能有效溝通,總會尋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法,因此良好家庭需要由有效溝通去建立的。

要達致互諒互讓,大家就需要有同理心,就是從對方的角度,設身處地了解他的困難及需要,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,更需要家庭成員的體諒,因為他們處於反叛期,需要學習獨立。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及困難,有些地方做得不好,可能有其獨特的困難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family-problemparents-talking-sharing-thoughts-1490250848

如果我們能多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,大家會有不同的理解,從而會更容易接受對方的情況,這會使我們更能互相接納及諒解。家庭成員之間,要多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,這有助減低大家的衝突,從而很快就達到共識及化解問題。

 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食肉就可以長肉?2至5歲食幾多肉先夠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-Hant/image-photo/close-portrait-satisfied-pretty-little-asian-2030265467

撰文: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(英國)營養師吳珮瑜

雞腿、三文魚及豬扒…… 成年人一般都以為小朋友要長肉,就需要多吃肉。其實 2 至 5歲的小朋友,一天需要吃多少肉才足夠成長需要呢?家長又應該如何選擇呢?

於營養學而言,肉、魚、蛋、乾豆類、果仁及種籽等都同屬蛋白質類食物。衛生署建議2 至 5歲的小朋友每日需要進食 1.5 至3 兩此類食物,而1兩約為1 個乒乓球大小的肉類。家長應為小朋友選擇「去肥剩瘦」的肉類,盡量少吃內臟。茹素者應多吃乾豆類及果仁食物,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。

除了蛋白質外,此類食物同時提供各種營養素,如:

1.來自動物之蛋白質類食物

• 肉類、家禽、魚及蛋類食物是維他命B12的良好來源

• 紅肉、蛋黃含豐富鐵質

• 脂質魚 (如黃花魚和三文魚)提供奧米加三脂肪酸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-Hant/image-photo/healthy-eating-diet-concept-natural-rich-684710068

2.來自植物之蛋白質類食物

• 黃豆及其製品(如豆腐、豆腐乾和腐皮)所含的蛋白質與肉類同屬「完整蛋白質」,可以取替肉類

• 黃豆及其製品、乾豆類、果仁及種籽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、鐵質及膳食纖維

雖然蛋白質類食物好處多,但進食過量會增加過胖及長期病的風險,緊記每日1.5 至 3 両已經足夠。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

教養孩子出現分歧時 緊記「迴避不可恥且有用」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small-asian-family-portrait-home-2119368080

資料來源: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阮慧敏

在親子互動裡,父母的成長背景、教育程度或者原生家庭都有不同,所以基本上父母對某件事有不同的看法,其實是很正常的。

當真的有不同意見時,父母應找一個平靜的環境,互相傾談自己的角度,各自對問題的看法。無論在甚麼情況下,我們都不希望,父母在孩子面前直接爭吵。舉個例子爸爸可以對媽媽解釋:「我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或工作壓力大時,我都會用手機發洩及減壓,所以我會覺得小朋友玩手機是沒有問題的。」

而太太也可以對丈夫表示:「其實我希望你支持我,很希望你能夠諒解,其實我照顧小朋友也是很辛苦的。」大家可以在一個平靜及平等的環境下先商量。其實在親職的環境裡,父母的步伐必須一致的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couple-life-not-happy-marriage-1747417883

舉個例子爸媽就好像在跳舞,爸爸踏前,媽媽就要退後。爸爸舉高雙手,媽媽就要轉圈,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步伐。如果能夠配合得這麼順暢,不只跳舞的二人能樂在其中,甚至是旁邊的觀舞者也會陶醉在舞蹈中。但是如果大家各不相讓,一個人踏前,另一個人也要踏前,另一個人希望你能夠配合,而你卻只堅持自己的立場,怎樣都不配合,這場舞蹈就一點也不精彩。

在家庭的環境裡,小朋友往往就是最忠實與忠心的觀舞者,永遠站在大堂中央位置觀看爸媽怎樣去跳舞。所以如果父母跳得一團糟,這位觀舞者也會坐立不安,而整個氣氛也會緊張起來,問題也會更加多,在舞池的爸媽也會互相踐踏得更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two-young-children-feeling-sad-boring-1715726677

當真的出現水火不容的情況,父母各持己見,鬧得怒火中燒。我們會提議隨便一方離開現場,不是輸贏和面子的問題,而是讓大家透透氣,伸展一下。大家在家庭環境裡不是一種角力,因為受害者必定會是小朋友。所以在家庭環境裡如果父母是怒火中燒各不相讓時,其實有一方需要先退下來,調理一下怒火離開現場,這樣會比較好一點。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

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finger-pointing-angry-tired-little-girl-147988910

資料來源: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

每天放學後,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,就如打仗一樣。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,都有數個原因,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?

第一,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。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?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,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,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,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。在父母角度中,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。

第二,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,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,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,等到父母一起,就裝作不懂得 。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,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,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。

第三,可能是他們太累了。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,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,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,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one-young-tired-asian-kid-resting-1821482720

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,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。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,適合小朋友做,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。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,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,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,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,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。

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,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,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,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,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,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。

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,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,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。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,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?就是做功課,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。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,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,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。

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,只是為了等待父母。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,半陪伴,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。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,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,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,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family-concept-mom-working-taking-care-1436493770

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,便是很多家長會說:「行了,你做吧,我就在旁邊」,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、看手機或玩遊戲機。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,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。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,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,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。在旁邊不停稱讚他:「不錯喔,原來真的會做喔!」給他多一點稱讚,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。

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,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,挺有獨立能力的。家長或許會想「這麼大了,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」,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,讓小朋友跟隨。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,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,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。

在K1、K2的時候,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,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,「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,我看到你完成功課,就給你一個剔號。如果做完功課後,你很乖地去洗澡,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。」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,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。在他的時間表,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,媽媽就要有些承諾,例如去公園玩等。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,不是買玩具、禮物或糖果。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

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happy-mother-cute-baby-girl-studio-41484523

資料來源:言語治療師莫宜端

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,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,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。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,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,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。

9個月至1歲的寶寶,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,例如說「爸」、「媽」或「波波」這樣。到1歲至2歲的寶寶,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,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,例如「媽媽飲」及「吃包包」等組合便會出現。

到2至3歲的小朋友,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,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。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,變成三詞語的組合,例如說「爸爸吃包」及「我要奶奶」等。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,例如說「妹妹吃大蘋果」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happy-little-asian-girl-talking-on-448337638

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,也開始使用連接詞,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,也用上更多連接詞,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,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。

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,但是經過實證研究,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,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。
第一,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
第二,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
第三,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
第四,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

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,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。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

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?

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pretty-girl-child-on-idea-652397980

撰文: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

小朋友每次做功課,都訛稱自己肚痛、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,千萬種謊言與藉口。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,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。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?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?

小朋友逃避做功課,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,而是做不到。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,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,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。他無法接受,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。一般而言,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,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,但在其他方面,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。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,只要使用對的方法,加上適量訓練,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schoolboy-disliking-bad-figures-93815359

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?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,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。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。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,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,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。

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?你要讓子女知道,即使他不夠聰明,你依然會這麼愛她,以他為喜樂,對他有耐性,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,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,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。但相反,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,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,他便不敢說真話,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,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asian-preteen-teenager-boy-showing-1487363702

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,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,因為媽媽會更生氣,便會主動認錯,又會承諾不再說謊。惟事實上,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,形成造成惡性循環。因此,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,令子女對你有信心,覺得安全,自然對你敞開心扉。

Powered by Parents Daily

分類
家長園地

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?

 

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?

 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kid-scoliosis-isolated-on-white-1023866956

撰文:脊骨神經科醫生溫文灝

小朋友很容易坐姿出現問題,甚至出現脊柱側彎及寒背。家長要及早發現小朋友的問題,並作出糾正。但家長可以怎樣看出小朋友有脊柱側彎及寒背問題呢?

脊柱側彎方面,家長可以嘗試脊醫常用的亞當測試 Adam Test,請孩子雙手碰地向前彎腰,從背部看出脊骨兩邊肌肉有否高低的問題。如有,即是很有可能有脊柱側彎症。

而寒背方面,寒背意思是從側面看,頭部處於身體前方,好像伸長脖子般;甚至長期低頭,把兩邊肩膀向前彎。香港大部份小朋友只是功能上的病症,很多時只要提醒孩子挺直些,他便能夠坐直不再寒背。

要改善寒背,最重要把兩邊肩膀挺開,用腰的力量去挺胸,把下巴收回近頭部,這就是最正確的坐姿姿勢並改善寒背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hild-having-chiropractic-back-adjustment-osteopathy-1700892097

脊椎問題原來跟足部有關?

有些小朋友是扁平足,導致足部有點内八字或者外八字,腳的形態會慢慢影響盤骨並形成一些高低情況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vector/equinovarus-w-sit-injury-bow-leg-2138791563

若然孩子遇到上述情況,需要找專業人士,例如脊醫、物理治療師,甚至是足科的醫生去檢測孩子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