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家長園地

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附對象 親子互動尤其重要

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附對象 親子互動尤其重要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beautiful-asian-mother-lifting-playing-1926813542

撰文:家庭動力個人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呂淑晶女士

俗語有云「三歲定八十」,西方亦有 “The future is now” 的說法,可見中外父母都有相關的育兒經驗,認為幼年時期是塑造孩子健康成長的黃金階段。很多父母都明白自己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人物,孩子會耳濡目染,所以自己要以身作則,從少開始管教他們。筆者認為父母都把焦點放在管教子女的行為上,而近代醫學、科學、心理學和幼兒發展的研究之中,均指出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和關係才是影響子女成長的基礎。

「依附理論」研究清楚告訴我們,早於孩子在 0 – 18 個月,父母或主要照料者,已跟孩子形成一個影響一生的關係模式,將會承傳一生。安穩的依附關係一旦建立,就好像建立了一個安全基地,可以有效面對日後動盪不安的處境和建立美滿家庭關係的能力。相反,一旦建立不安全的關係模式,對嬰兒日後的成長,情緒處理和家庭關係都會帶來負面影響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little-boy-sitting-corner-room-feeling-1423016582

安全的依附關係

能否建立安穩的依附關係模式,關鍵在於孩子在 0 – 18 個月時,家長們可以根據以下建議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︰

  • 可經常親近孩子,特別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,例如哭泣時會見到父母在安慰自己,讓孩子知道您常在他們身邊。

  • 在親子關係投入情感,令孩子知道您喜歡跟他們在一起,對他們有興趣,而不會老是專注自己的工作。所以父母需要不時與子女玩耍,增加親子互動和交流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involved-little-daughter-her-vietnamese-mother-1702499908

  • 父母能夠敏銳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,因為孩子不單只是需要您滿足他們身體温飽的需要,而是更加需要您去關心他們的情緒,幫助他們表達和回應,尤其是負面情緒。當子女手舞足蹈或笑嘻嘻時,您會幫他們說︰「BB好開心!好興奮啊!」當孩子不安或哭泣時,您會抱起他們,並給予保護和安慰;當他們長大些的時候,會有更複雜的情緒,例如擔心、害怕、憤怒、挫敗和羞愧,家長更需要鼓勵和幫助孩子表達,縱使他們的負面情緒可能跟您們有關,亦要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疏導。

不安全的依附關係

筆者處理不少家庭個案,孩子們都是聰明乖巧和成績優異,卻在情緒上受到很大的困擾,他們的父母認為自己以身作則,愛惜孩子和踏實工作,不明白孩子怎麼會有情緒問題?倘若他們細心觀察自己與子女的「依附關係模式」,看看自己和子女是否經常親近、情感是否投入,以及能否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,就會不難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,從而幫助父母與子女重建安全的依附關係,讓孩子得到依賴,建立成長的基礎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幼兒耐性低學習等待的重要

幼兒耐性低 學習等待的重要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rying-baby-girl-holding-onto-mothers-588075287

撰文: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前校長伍家珍女士

幼兒的耐性總是較低,難以容忍等待。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,適當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,抑制衝動與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。它是建構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,是個體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。

「媽媽,我現在就要到公園去,現在就去,我不要等啊!」為甚麼「等待」對幼兒來說這麼困難?為甚麼當父母在打電話、在超市購物排隊或為客人準備飯菜時,兒童的耐性總是這麽低呢?

等待是孩子成功的印記

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進行了一個軟糖實驗。他把一群年約4 歲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,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,同時告訴他們,如果馬上吃軟糖,就只能吃一顆;如果 20 分鐘後再吃,將獎勵多一顆軟糖,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。在米歇爾離開後,有些孩子已急不及待把糖吃掉;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、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作睡覺狀;也有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,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。通過觀察,米歇爾發現有三分一的孩子馬上吃糖果,有三分一的孩子則一直等米歇爾回來,兌現額外獎勵後才開始吃,另外三分一的孩子一開始堅持,但後來卻忍耐不住放棄了等待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ute-little-asian-boy-eating-candies-1683180616

米歇爾繼續追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,直到他們高中畢業。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,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缺乏自信,與同齡者相處不好;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、有主見且學業出眾。「等待者」較「不等待者」的考試成績平均高出 210 分。實際結果說明,能等待的那些孩子,其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。

就上述實驗,米歇爾提出了「延遲滿足」這個概念 ─ 能夠堅持等待就是能夠延遲滿足,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後較容易獲得成功。

讓嬰兒學習等待一會

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,但它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。孩子學習忍耐前必須具備「估量、理解時間的能力」和「領會因果的能力」,然後我們才可以培養忍受挫折和延遲滿足的能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baby-boy-sitting-on-high-1751064188

零至 18 個月的嬰兒只有兩三分鐘的忍耐力。即使如此,我們也必須讓新生嬰兒學會等待一會兒,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。當他聽到您的說話,他就會開始考慮稍後將出現甚麼,因此父母可以一方面為嬰兒預備他的需要,一方面用說話描述您為他預備了甚麼。當幾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您的說話,他便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,因為語言聯繫著因果思維,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 或加劇分離焦慮

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 或加劇分離焦慮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rying-little-girl-on-car-seat-1518430898
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即將又踏入開學月,有很多幼兒在第一次到幼稚園上學時,都會哭泣不斷。但也有幼兒不需要任何適應期,便可開心上學去,因為家長能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模擬的練習。對幼兒來說,入讀幼稚園可能是他們第一個重大挑戰,因為有些幼兒是在入讀幼稚園時才第一次真正與家人分離,但只要讓他們有足夠時間,漸漸熟悉了學校環境之後,就對幼稚園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,自然不會哭泣了。

而最困擾家長及教師的,大概是入讀數周後,幼兒還在上學時持續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。情況好一點的,可能會不喜歡參加課外活動,再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拒絶上學,有些極端的例子甚至會不允許父母離開自已的視線範圍,這些都是分離焦慮的問題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little-toddler-boy-cry-first-day-1405071932

其實,幼兒不適應與家人分離,可能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。例如有些幼兒在初生時因體重不足,或身體有毛病而要入住嬰兒深切治療部,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術,雖然這些醫學支援對他們而言是必須的,但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經歷了一些心理創傷經驗,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,容易產生分離焦慮,他們的安全感比別的幼兒低。

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況,就是遇上幼兒不容許家長上班,或因需要將幼兒交托給褓母照顧,但幼兒不願意被留下,家長考慮了現實的需要,在情急下必須與他們強行分離,或是說謊欺騙他們,由於家長誤用了不適當的方法,結果加強了他們在嬰幼兒時期的不安全感覺。所謂心理創傷經驗,其實是一些造成他們心理上害怕的事件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boy-scared-hugged-his-mother-asian-1812629710

小時候一些與家人分離,而且家長沒有好好處理的事件,是造成幼兒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。諷刺的是,有些只是照顧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,沒有提供足夠安全及溫飽的生活環境,更重要的是經常更換照顧者或地方,而且照顧的手法有很強烈的對比,令他們在上學前已經歷心理適應上的考驗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太陽猛烈照射 小朋友要搽防曬嗎?

太陽猛烈照射 小朋友要搽防曬嗎?

撰文:張傑醫生

現代資訊流通發達,許多有關健康護理的知識都很容易找得到。其中一種大家會愈來愈理解的,就是防曬的重要性。過多的紫外線會加速皮膚老化,而且增加黑色素的產生,形成色斑。雖然紫外線本身有效協助製造維生素D,並且能吸收鈣質,但由於香港屬於亞熱帶地區的邊緣,每年能夠接觸到陽光的時間比北半球上部(如加拿大和歐洲地區)為多,所以即使用了防曬產品,但接觸陽光的機會仍有很多。

小孩子就不需要做防曬嗎?

成人,尤其是女性,都會知道防曬的工夫。包括每天定時塗防曬乳霜、定時補充防曬乳霜和避免在陽光最猛的時間(早上 10 時至下午 2 時)在戶外活動。另外,也可使用闊邊帽和穿長袖衣服。不過,大家有沒有聽過父母這樣說:「只有大人要做防曬,小孩子就不用了!」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不需要做防曬。原因有三個:

  1. 孩子要多曬太陽才會健康
  2. 防曬乳霜是化學物質,對孩子幼嫩的皮膚不好
  3. 孩子多曬一點,沒有甚麼大不了,應該問題不大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child-girl-wiping-sweat-on-1553218214

其實,這不是正確的想法。首先,孩子基本上自己不懂保護自己,也不懂如何避開陽光,所以是「高危人士」。而且,孩子的皮膚較成人薄和幼嫩,更容易被曬傷和出現曬斑,所以反而需要更多保護。另一方面,香港和中國的地區的日照時間,相比歐洲和北美地區為長,對陽光的接觸已經十分足夠,所以只要有正常的戶外活動,便不怕沒有足夠的紫外線,也不怕不夠維生素D。

選擇合適的防曬乳霜

至於防曬乳霜的化學本質問題,大家要知道防曬乳霜有兩種,包括化學性和物理性。前者需要皮膚吸收了,才可有防曬作用,後者卻是在皮膚表面反射陽光。所以,如果擔心防曬品的有害影響,可以選擇物理性一類便可,例如氧化鋅等。還有,父母別忘記衣服本身也是最有效的防曬用品,所以闊邊帽、長袖衫和長褲是十分重要的。

如果防曬做得不好,會有甚麼反應呢?

  1. 一般色斑和雀斑,尤其在鼻子和兩側顴骨上
  2. 因為重複曬傷後,造成皮膚敏感
  3. 膚色不均,尤其同時有汗斑存在
  4. 皮膚變得粗糙
  5. 表皮上長出微絲血管和櫻桃痣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tan-on-shoulder-child-skin-red-1422203063

當父母明白了以上防曬的重要性,應該不會再告訴別人:「孩子不需要用!」

分類
家長園地

疫情長時間戴口罩
如何讓孩子學會「睇人眉頭眼額」?

system

撰文: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
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

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,作者利用畫筆創作,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,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,解開個人的心結。

常為小事而哭

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,有父母來求助,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,例如遲了看電視、遲了吃晚飯、爸爸晚了回家等,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,但就是不明所以,對他們造成困擾。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,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,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。

畫畫洞悉愛哭因由

小明畫了一幅「家庭的故事」,他一邊繪畫,一邊道出心中感受,父母整天忙著工作,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。當父母回家後,小明很想和他們玩,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。在小明心中,爸爸好像經常發怒;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,便會和爸爸吵起來。在小明眼中,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,媽媽總是一臉難過。在小明心中,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,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,他便感到難過。

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:

1.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
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,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。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「想」、「假裝」、「知道」、「相信」、「覺得」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。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,再給予回應。例如:「啊!你想要蛋糕」、「不要怕!你以為我走了,其實我還在」、「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」。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,例如:「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,佢應該覺得好興奮。」

2.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
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,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。開始扮演時,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,例如:媽媽、醫生、老師和司機。家長要留意,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。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、想法及互動情況,亦在當中學習觀察、模仿、預知、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。

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,與孩子多分享、多溝通,讓他們學會「睇人眉頭眼額」,成為一個「讀心神探」!

資料來源:
Hollin,P., Baron-Cohen, S.,& Hadwin,J.(1999).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-read. West Sussex, England: Wiely Press

Lowry,L.(2015).” Tuning in” to others: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. TheHanen Centre.

香港痙攣協會 (2005). 聯情繫意: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. 香港痙攣協會.

分類
家長園地

要愛孩子, 先要愛自己,
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

system

撰文: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
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

在現今的社會,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,確實不容易。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,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,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,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,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,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。很多時候,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,因而變得愈加焦急,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。

那麼,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,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?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:

1.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
父母也是人,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。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,在於提醒自己,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。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,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。反之,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。

2. 善用資源,紓緩壓力
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,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,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。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、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、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。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,暫時紓緩壓力。

3. 轉念,反思
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,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。有時候,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。父母的自我價值、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,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。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,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,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,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。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。

因此,父母愛孩子,也得要先愛自己。只有父母健康快樂,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