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
家長園地

教養孩子出現分歧時 緊記「迴避不可恥且有用」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small-asian-family-portrait-home-2119368080

資料來源: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阮慧敏

在親子互動裡,父母的成長背景、教育程度或者原生家庭都有不同,所以基本上父母對某件事有不同的看法,其實是很正常的。

當真的有不同意見時,父母應找一個平靜的環境,互相傾談自己的角度,各自對問題的看法。無論在甚麼情況下,我們都不希望,父母在孩子面前直接爭吵。舉個例子爸爸可以對媽媽解釋:「我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或工作壓力大時,我都會用手機發洩及減壓,所以我會覺得小朋友玩手機是沒有問題的。」

而太太也可以對丈夫表示:「其實我希望你支持我,很希望你能夠諒解,其實我照顧小朋友也是很辛苦的。」大家可以在一個平靜及平等的環境下先商量。其實在親職的環境裡,父母的步伐必須一致的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couple-life-not-happy-marriage-1747417883

舉個例子爸媽就好像在跳舞,爸爸踏前,媽媽就要退後。爸爸舉高雙手,媽媽就要轉圈,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步伐。如果能夠配合得這麼順暢,不只跳舞的二人能樂在其中,甚至是旁邊的觀舞者也會陶醉在舞蹈中。但是如果大家各不相讓,一個人踏前,另一個人也要踏前,另一個人希望你能夠配合,而你卻只堅持自己的立場,怎樣都不配合,這場舞蹈就一點也不精彩。

在家庭的環境裡,小朋友往往就是最忠實與忠心的觀舞者,永遠站在大堂中央位置觀看爸媽怎樣去跳舞。所以如果父母跳得一團糟,這位觀舞者也會坐立不安,而整個氣氛也會緊張起來,問題也會更加多,在舞池的爸媽也會互相踐踏得更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two-young-children-feeling-sad-boring-1715726677

當真的出現水火不容的情況,父母各持己見,鬧得怒火中燒。我們會提議隨便一方離開現場,不是輸贏和面子的問題,而是讓大家透透氣,伸展一下。大家在家庭環境裡不是一種角力,因為受害者必定會是小朋友。所以在家庭環境裡如果父母是怒火中燒各不相讓時,其實有一方需要先退下來,調理一下怒火離開現場,這樣會比較好一點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finger-pointing-angry-tired-little-girl-147988910

資料來源: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

每天放學後,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,就如打仗一樣。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,都有數個原因,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?

第一,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。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?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,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,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,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。在父母角度中,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。

第二,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,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,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,等到父母一起,就裝作不懂得 。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,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,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。

第三,可能是他們太累了。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,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,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,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one-young-tired-asian-kid-resting-1821482720

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,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。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,適合小朋友做,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。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,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,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,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,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。

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,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,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,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,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,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。

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,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,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。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,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?就是做功課,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。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,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,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。

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,只是為了等待父母。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,半陪伴,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。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,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,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,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family-concept-mom-working-taking-care-1436493770

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,便是很多家長會說:「行了,你做吧,我就在旁邊」,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、看手機或玩遊戲機。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,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。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,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,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。在旁邊不停稱讚他:「不錯喔,原來真的會做喔!」給他多一點稱讚,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。

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,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,挺有獨立能力的。家長或許會想「這麼大了,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」,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,讓小朋友跟隨。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,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,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。

在K1、K2的時候,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,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,「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,我看到你完成功課,就給你一個剔號。如果做完功課後,你很乖地去洗澡,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。」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,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。在他的時間表,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,媽媽就要有些承諾,例如去公園玩等。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,不是買玩具、禮物或糖果。

 

 

分類
家長園地

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happy-mother-cute-baby-girl-studio-41484523

資料來源:言語治療師莫宜端

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,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,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。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,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,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。

9個月至1歲的寶寶,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,例如說「爸」、「媽」或「波波」這樣。到1歲至2歲的寶寶,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,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,例如「媽媽飲」及「吃包包」等組合便會出現。

到2至3歲的小朋友,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,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。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,變成三詞語的組合,例如說「爸爸吃包」及「我要奶奶」等。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,例如說「妹妹吃大蘋果」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happy-little-asian-girl-talking-on-448337638

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,也開始使用連接詞,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,也用上更多連接詞,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,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。

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,但是經過實證研究,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,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。
第一,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
第二,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
第三,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
第四,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

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,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?

 

千萬種謊言逃避做功課 家長如何是好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pretty-girl-child-on-idea-652397980

撰文: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

小朋友每次做功課,都訛稱自己肚痛、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,千萬種謊言與藉口。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,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。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?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?

小朋友逃避做功課,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,而是做不到。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,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,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。他無法接受,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。一般而言,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,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,但在其他方面,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。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,只要使用對的方法,加上適量訓練,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schoolboy-disliking-bad-figures-93815359

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?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,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。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。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,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,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。

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?你要讓子女知道,即使他不夠聰明,你依然會這麼愛她,以他為喜樂,對他有耐性,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,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,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。但相反,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,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,他便不敢說真話,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,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asian-preteen-teenager-boy-showing-1487363702

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,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,因為媽媽會更生氣,便會主動認錯,又會承諾不再說謊。惟事實上,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,形成造成惡性循環。因此,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,令子女對你有信心,覺得安全,自然對你敞開心扉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?

 

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?

 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kid-scoliosis-isolated-on-white-1023866956

撰文:脊骨神經科醫生溫文灝

小朋友很容易坐姿出現問題,甚至出現脊柱側彎及寒背。家長要及早發現小朋友的問題,並作出糾正。但家長可以怎樣看出小朋友有脊柱側彎及寒背問題呢?

脊柱側彎方面,家長可以嘗試脊醫常用的亞當測試 Adam Test,請孩子雙手碰地向前彎腰,從背部看出脊骨兩邊肌肉有否高低的問題。如有,即是很有可能有脊柱側彎症。

而寒背方面,寒背意思是從側面看,頭部處於身體前方,好像伸長脖子般;甚至長期低頭,把兩邊肩膀向前彎。香港大部份小朋友只是功能上的病症,很多時只要提醒孩子挺直些,他便能夠坐直不再寒背。

要改善寒背,最重要把兩邊肩膀挺開,用腰的力量去挺胸,把下巴收回近頭部,這就是最正確的坐姿姿勢並改善寒背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hild-having-chiropractic-back-adjustment-osteopathy-1700892097

脊椎問題原來跟足部有關?

有些小朋友是扁平足,導致足部有點内八字或者外八字,腳的形態會慢慢影響盤骨並形成一些高低情況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vector/equinovarus-w-sit-injury-bow-leg-2138791563

若然孩子遇到上述情況,需要找專業人士,例如脊醫、物理治療師,甚至是足科的醫生去檢測孩子情況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小朋友唔肯開金口 聽音樂有冇幫助?

 

小朋友唔肯開金口 聽音樂有冇幫助?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female-primary-school-student-wearing-glasses-363771758
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家長期待孩子牙牙學語的心情,孩子第一次「開金口」的感受,大概要當過父母方能體會。家長希望孩子盡快開始說話,以千方百計引導孩子發聲。口部訓練對於說話能力的發展固然重要,但家長也不能忽略聽覺訓練,因為這是語言培訓的重要前提。

聽覺刺激與語言表達的關係

聆聽與表達、接收與輸出,兩者關係密切,也有相輔相成的作用。而在幼兒階段,孩子的接收若不足夠,對於輸出多寡絕對有直接影響。筆者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作分析,聽障人士在語言表達方面都有困難,但這並非因為他們的口部肌肉或相關能力有問題,而是源於缺乏聽覺渠道的輸入。沒有聲音內容的驗證與比較,儘管口部發展正常,也會因沒有「庫存」,而未能「供應」。因此,家長要留意有否給予孩子足夠的聽覺刺激。

多元化的聽覺刺激

也許有家長會說,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,而且也努力輸出大量聲音給孩子:常常跟孩子說話、講故事和向孩子描述周遭環境等,更會使用不同語言進行。這固然是很理想的聽覺刺激,然而,以上內容雖然豐富,性質卻很相似 ─ 全部屬於語言。其實,聽覺接收可以很多樣化,例如音樂就是一種有助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。反過來說,通過孩子聆聽音樂的表現,家長可以從中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。

音樂有利語言發展

筆者從多年的教育經驗中發現,語音能力較差的兒童,在音樂和聲樂等方面的學習也會較難,例如音準、節奏感及音域等,其實這與聆聽能力及構音能力有關。不同種類的聲音中,除了人類語言,音樂是理想的語言教材。音樂種類繁多,不同的節奏或主題,讓幼兒能從中擴闊對聲音的理解。除了教育意義外,一些柔和的音樂甚至有助緩和情緒。

吹奏口琴 體驗聲音與呼吸的變化

同樣的樂曲通過不同樂器演奏,感覺可以截然不同。這對於孩子的聆聽敏銳度也是很好的訓練。除了聽唱片或電腦播放音樂檔案,如果能讓孩子接觸真實的樂器,實際操弄,讓他們更清楚不同材質的樂器與聲音的關係,也是既好玩又有意義的活動。眾多樂器中,口琴是很好的訓練工具。吹口琴的時候,幼兒需要用口呼氣,從而有機會體會聲音與呼吸間的變化。幼兒吹奏口琴,運用舌頭及嘴唇製造聲音,讓彼此間得到協調,正是口部運用的重要基礎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girl-play-harmonica-home-homeschooling-1789256258

唱兒歌學說話

除了模仿日常生活對話外,唱一首可愛的兒歌亦有理想的果效,用音樂來盛載語言能夠增強記憶,加深印象。假如幼兒能夠跟著唱,即使剛開始時未能發出正確語音,在模仿的過程中也能訓練說話能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hinese-mother-daughter-playing-clapping-game-197694470

萬丈高樓從地起,孩子將來能夠有良好語言能力,幼兒時期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。通過運用音樂和樂器,幼兒可以在輕鬆有趣的方式下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,家長們不妨多多嘗試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新手媽媽身心俱疲 丈夫簡單兩招幫手舒緩情緒

新手媽媽身心俱疲 丈夫簡單兩招幫手舒緩情緒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uthentic-shot-asian-mother-has-postpartum-2167279475

撰文:姚怡超中醫師

要建立健康快樂的家庭並不容易,先說當母親的,由懷胎十月開始,準媽媽就要面對內外的變化如外形、體重和生理,甚至心理情緒。首次懷孕的準媽媽,心情和精神就更為緊張。此外,壓力還可能來自身邊的伴侶和家人。筆者見過一些懷第二胎的母親,因為緊急孩子性別而過分擔心。其實孩子是上天所賜的禮物,我們應放開懷抱,順從天意,家人亦應該給予支持。話雖如此,產後抑鬱的個案實在很多,故筆者會從中醫角度與大家分享一下治療產後抑鬱的方法。

產前產後受氣鬱、血鬱困憂

中醫的鬱症分為六種:氣鬱、血鬱、痰鬱、濕鬱、熱鬱及食鬱。產後抑鬱頗為複雜,以氣鬱和血鬱多見。中醫理論「邪氣所傷,正氣必虛」,懷孕期的準媽媽身體要為嬰兒付出很多的營養物質和血液,加上生產過程的疼痛、耗氣及失血,令媽媽身體元氣大傷。

及後,媽媽因為忙於照顧嬰孩令體能透支,加上惡露不清,瘀血不盡,令臟腑失於平衡。此時,媽媽開始感到體弱無力、頭暈頭痛、少腹疼痛、煩燥不安及失眠等症狀,甚至影響哺乳分泌,譬如奶水不通或乳汁少等。在這情況下,媽媽會感到氣餒,情緒進一步受到影響,易怒易哭,產生失落和空虛感。這些都是產後抑鬱的病徵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woman-feeling-unwell-suffering-headache-1491378230

舒緩緊張情緒小提示

其實產後抑鬱是可以避免的,無論是中或西醫,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,所以各位媽媽千萬不要忌諱疾醫,若開始發覺不妥便應尋求幫助。要防止抑鬱,媽媽產前產後也要有規律的作息,加上食療和適量的運動,便可保持身心舒暢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asian-couple-moving-into-new-2131190325

在家中,丈夫可替太太進行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,幫助舒緩太太的緊張情緒:

1. 加速心肺功能,幫助放鬆心情

雙手對握輕輕摩擦,刺激雙手大拇指下的魚際穴和手掌中央的勞宮穴,又或用拇指按壓這兩個穴道數分鐘。

2. 減輕頭部脹痛

將雙手的拇指和中指對按著雙側太陽穴,一收一放地上下輕輕轉動數分鐘,便可減輕頭的脹痛感。

無論懷孕與否,丈夫替太太按摩都可增進夫婦間的感情,令家庭變得更溫馨和諧。如果身邊有朋友將為人母,大家記得好好鼓勵對方,分享自己的經驗,這對準媽媽也有幫助呢!

分類
家長園地

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附對象 親子互動尤其重要

成為孩子安全的依附對象 親子互動尤其重要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young-beautiful-asian-mother-lifting-playing-1926813542

撰文:家庭動力個人、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呂淑晶女士

俗語有云「三歲定八十」,西方亦有 “The future is now” 的說法,可見中外父母都有相關的育兒經驗,認為幼年時期是塑造孩子健康成長的黃金階段。很多父母都明白自己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人物,孩子會耳濡目染,所以自己要以身作則,從少開始管教他們。筆者認為父母都把焦點放在管教子女的行為上,而近代醫學、科學、心理學和幼兒發展的研究之中,均指出父母與子女的互動和關係才是影響子女成長的基礎。

「依附理論」研究清楚告訴我們,早於孩子在 0 – 18 個月,父母或主要照料者,已跟孩子形成一個影響一生的關係模式,將會承傳一生。安穩的依附關係一旦建立,就好像建立了一個安全基地,可以有效面對日後動盪不安的處境和建立美滿家庭關係的能力。相反,一旦建立不安全的關係模式,對嬰兒日後的成長,情緒處理和家庭關係都會帶來負面影響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little-boy-sitting-corner-room-feeling-1423016582

安全的依附關係

能否建立安穩的依附關係模式,關鍵在於孩子在 0 – 18 個月時,家長們可以根據以下建議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︰

  • 可經常親近孩子,特別是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,例如哭泣時會見到父母在安慰自己,讓孩子知道您常在他們身邊。

  • 在親子關係投入情感,令孩子知道您喜歡跟他們在一起,對他們有興趣,而不會老是專注自己的工作。所以父母需要不時與子女玩耍,增加親子互動和交流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involved-little-daughter-her-vietnamese-mother-1702499908

  • 父母能夠敏銳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,因為孩子不單只是需要您滿足他們身體温飽的需要,而是更加需要您去關心他們的情緒,幫助他們表達和回應,尤其是負面情緒。當子女手舞足蹈或笑嘻嘻時,您會幫他們說︰「BB好開心!好興奮啊!」當孩子不安或哭泣時,您會抱起他們,並給予保護和安慰;當他們長大些的時候,會有更複雜的情緒,例如擔心、害怕、憤怒、挫敗和羞愧,家長更需要鼓勵和幫助孩子表達,縱使他們的負面情緒可能跟您們有關,亦要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和疏導。

不安全的依附關係

筆者處理不少家庭個案,孩子們都是聰明乖巧和成績優異,卻在情緒上受到很大的困擾,他們的父母認為自己以身作則,愛惜孩子和踏實工作,不明白孩子怎麼會有情緒問題?倘若他們細心觀察自己與子女的「依附關係模式」,看看自己和子女是否經常親近、情感是否投入,以及能否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,就會不難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,從而幫助父母與子女重建安全的依附關係,讓孩子得到依賴,建立成長的基礎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幼兒耐性低學習等待的重要

幼兒耐性低 學習等待的重要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rying-baby-girl-holding-onto-mothers-588075287

撰文: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前校長伍家珍女士

幼兒的耐性總是較低,難以容忍等待。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,適當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,抑制衝動與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。它是建構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,是個體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。

「媽媽,我現在就要到公園去,現在就去,我不要等啊!」為甚麼「等待」對幼兒來說這麼困難?為甚麼當父母在打電話、在超市購物排隊或為客人準備飯菜時,兒童的耐性總是這麽低呢?

等待是孩子成功的印記

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進行了一個軟糖實驗。他把一群年約4 歲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,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,同時告訴他們,如果馬上吃軟糖,就只能吃一顆;如果 20 分鐘後再吃,將獎勵多一顆軟糖,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。在米歇爾離開後,有些孩子已急不及待把糖吃掉;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、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作睡覺狀;也有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,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。通過觀察,米歇爾發現有三分一的孩子馬上吃糖果,有三分一的孩子則一直等米歇爾回來,兌現額外獎勵後才開始吃,另外三分一的孩子一開始堅持,但後來卻忍耐不住放棄了等待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ute-little-asian-boy-eating-candies-1683180616

米歇爾繼續追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,直到他們高中畢業。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,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缺乏自信,與同齡者相處不好;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、有主見且學業出眾。「等待者」較「不等待者」的考試成績平均高出 210 分。實際結果說明,能等待的那些孩子,其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。

就上述實驗,米歇爾提出了「延遲滿足」這個概念 ─ 能夠堅持等待就是能夠延遲滿足,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後較容易獲得成功。

讓嬰兒學習等待一會

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,但它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。孩子學習忍耐前必須具備「估量、理解時間的能力」和「領會因果的能力」,然後我們才可以培養忍受挫折和延遲滿足的能力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asian-baby-boy-sitting-on-high-1751064188

零至 18 個月的嬰兒只有兩三分鐘的忍耐力。即使如此,我們也必須讓新生嬰兒學會等待一會兒,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。當他聽到您的說話,他就會開始考慮稍後將出現甚麼,因此父母可以一方面為嬰兒預備他的需要,一方面用說話描述您為他預備了甚麼。當幾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您的說話,他便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,因為語言聯繫著因果思維,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 或加劇分離焦慮

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 或加劇分離焦慮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crying-little-girl-on-car-seat-1518430898

撰文: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即將又踏入開學月,有很多幼兒在第一次到幼稚園上學時,都會哭泣不斷。但也有幼兒不需要任何適應期,便可開心上學去,因為家長能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模擬的練習。對幼兒來說,入讀幼稚園可能是他們第一個重大挑戰,因為有些幼兒是在入讀幼稚園時才第一次真正與家人分離,但只要讓他們有足夠時間,漸漸熟悉了學校環境之後,就對幼稚園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,自然不會哭泣了。

而最困擾家長及教師的,大概是入讀數周後,幼兒還在上學時持續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。情況好一點的,可能會不喜歡參加課外活動,再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拒絶上學,有些極端的例子甚至會不允許父母離開自已的視線範圍,這些都是分離焦慮的問題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little-toddler-boy-cry-first-day-1405071932

其實,幼兒不適應與家人分離,可能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。例如有些幼兒在初生時因體重不足,或身體有毛病而要入住嬰兒深切治療部,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術,雖然這些醫學支援對他們而言是必須的,但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經歷了一些心理創傷經驗,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,容易產生分離焦慮,他們的安全感比別的幼兒低。

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況,就是遇上幼兒不容許家長上班,或因需要將幼兒交托給褓母照顧,但幼兒不願意被留下,家長考慮了現實的需要,在情急下必須與他們強行分離,或是說謊欺騙他們,由於家長誤用了不適當的方法,結果加強了他們在嬰幼兒時期的不安全感覺。所謂心理創傷經驗,其實是一些造成他們心理上害怕的事件。

https://www.shutterstock.com/zh/image-photo/boy-scared-hugged-his-mother-asian-1812629710

小時候一些與家人分離,而且家長沒有好好處理的事件,是造成幼兒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。諷刺的是,有些只是照顧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,沒有提供足夠安全及溫飽的生活環境,更重要的是經常更換照顧者或地方,而且照顧的手法有很強烈的對比,令他們在上學前已經歷心理適應上的考驗。